亦城时报讯(融媒体中心记者 孙艳平)当你开车时,前方视野里不仅投射着仪表盘信息,还有与道路场景实时契合的可交互全息投影信息。这一科幻电影中的景象,正在未来(北京)黑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未来黑科技)创始人兼CEO徐俊峰的推动下,通过攻克光场显示等核心技术,达到类似科幻电影中全息显示的效果,并以车载抬头显示(HUD)为载体逐渐走向现实,公司自主研发的光场MR显示系统成为全球唯一的全车窗显示解决方案。徐俊峰说:“我们希望基于‘第一性原理’创造真正面向未来的产品,让汽车比iPhone更好用。”
徐俊峰讲述个人怎么套京东白条靠谱
1.做颠覆性创新,从“科研怪才”到“创业者”
“我开始创业是在2015年,但最早想创业要再往前推七八年。刚毕业那会儿一直想做颠覆性的创新,能够改变人类生活的那种。”徐俊峰说。
求学期间,他就读于南京大学理科强化班和声学研究所,是同学和老师眼中的“科研怪才”,不服权威,非常较真。硕士毕业那年,徐俊峰发表了一篇SCI论文,证明了物理学声致发光领域一个著名的理论是错的,为科学家们研究相关课题打开了新思路。与此同时,因为当时液晶昂贵,传统投影仪使用麻烦,徐俊峰自己研制了一台LED投影电视。后来他在一个科技展会上看到美国3M公司的一个小LED背光投影机,发现自己DIY的产品性能更好,那时,他第一次萌生了创业做光学产品的念头。
直到2015年,徐俊峰决定辞职创业。“那时我已经在产品研发和经营管理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而且孩子就要出生了,为了避免到40岁后没勇气再改变安稳的生活,于是打算背水一战。”徐俊峰说。在做出这一决定后,他还专程去美国硅谷考察当时AR领域全球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展情况,从国际消费电子展(CES)回来后,有朋友给了他英诺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李竹的电话。
“我们约了见面,在十几分钟的时间里,我介绍了希望将AR技术在光学产品中尽快落地的想法,顺利拿到第一笔500万的投资。”徐俊峰回忆道。那一年恰逢VR/AR大热,资本市场对该赛道青睐有加,“比科学家更懂工程,比工程师更懂科学”成为徐俊峰创业的最大优势。他擅长用“第一性原理”去思考,不是只停留在看得见的现象表面,而是追寻应用场景背后的规律和本质,重新思考怎么做。
2016年,FUTURUS未来(北京)黑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徐俊峰带领团队向汽车显示领域的细分蓝海——HUD进发。
2.闯过“生死线”,从后装HUD转向前装HUD
“然而,创业的进程并没想象得那么快。”徐俊峰坦言。最初,为解决驾驶员开车时频繁低头查看仪表盘和中控信息所导致的安全隐患问题,未来黑科技将产品定位在面向消费者的后装HUD领域,随着市场调研的深入,以及和车企不断打交道,徐俊峰发现面向主机厂的前装HUD拥有更大的市场空间。
走过的弯路成为徐俊峰创业的养料,正是在后装HUD产品上的精益求精,让很多车企注意到了未来黑科技。他说:“原本我们认为,后装HUD只需车主购买后将产品安装到车上便能使用,而前装HUD需要在车辆的研发制造阶段便和主机厂合作,研发复杂度更高、周期更长,对初创公司来说难度和风险太大。但2016年与奇点汽车和上汽集团的合作,成为我们从后装市场转到前端市场的主要动力,越深入了解,越发现前装市场规模化定制程度更高、技术壁垒也更高,很有可能在未来成为汽车的主要交互技术。”在这次合作中,徐俊峰带领团队研发出了全球第一款达到16.4寸的车载HUD。
不过,底层技术创新是只“吞金兽”。2020年年初疫情来临,徐俊峰陷入艰难时刻,多项光场显示核心技术到了研发的关键期,面临资金压力,他咬紧牙关,持续投入研发资金。“创业公司一定要做独创的、能解决市场痛点的产品,我也坚信我们能做到,事实证明我们扛过来了,不仅活下来,而且活得更好。”徐俊峰笑着说。这一年,技术团队最终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还获得大量订单和投资机构的青睐。
到现在,未来黑科技累计研发投入超2亿元,已拥有国内外专利300余项,其中大部分是发明专利,国际专利43项。公司自主研发的AR HUD基于独家三维光场显示技术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深度融合,解决了视觉辐辏造成的眩晕问题,目前公司已和宝马、上汽、理想汽车等多家车企建立了合作关系。
3. 让科幻“奔现”,从“科学家”变成“企业家”
自2021年以来,“元宇宙”火了,城市数字化转型升级成为趋势,面向未来,能实现虚拟和现实交互的平台越来越多地走入人们生活。在车载人机交互领域,徐俊峰带领团队研发的光场AR HUD也被越来越多人所关注。
“对我来说,近些年很多科技行业的新进展,都证明我们对未来的预判在方向上是对的。过程虽有波折,但创业第一天想做的事,现在发现是对的,还在越做越好,就很好。”徐俊峰感慨道。
他身边很多人说,这些年徐俊峰最大的变化就是从一位“科学家”变成了真正的“创业者”。最初他因为做过科研、搞过研发、干过管理,自信地认为自己是“科学家+工程师”创业者,但创业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预想不到的困难,也让徐俊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现在,他除了要考虑产品和技术上实现的可能性,更多的是考虑公司战略规划和组织建设。
徐俊峰组建起了一支主要由三类人构成的团队:做基础研究的科学家,做移动互联网的工程师和专家,以及汽车领域的工程师、高管和专家。“科学家擅长做原始创新,但如果只有科学家,产品很难落地,所以还需要懂工程化落地和产品、用户的人才,让大家相互补充。”徐俊峰说。他所做的就是找到科学合理的方法,推动这些不同类型的人才进行“协同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