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助力未成年人京东白条如何套出来简单
发布时间:2022-05-23来源:未知 编辑:生活头条
北京的汪女士有一个正在上初三的女儿,最近一年来,女儿玩手机的瘾头越来越大,游戏、聊天、刷视频、听歌轮番进行,基本上手机不离手,为了给女儿“断掉”手机瘾,汪女士没少想办法,但是藏起来的手机总能让女儿找到,于是,女儿玩手机-妈妈抢手机\藏手机-女儿夺手机成为母女俩经常上演的“战斗”。
共同助力未成年人京东白条如何套出来简单
不过,这样的“战斗”并不是汪女士家独有的,去年,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青少年新媒体协会在北京联合发布了《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该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网民已经达到1.83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4.9%,而且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并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如此大规模的、尚且缺乏自控能力的未成年人终日与手机为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
青少年模式需要更精细化
其实,与手机捆绑在一起的未成年人体验到的并不总是快乐。
北京高一学生冯瑶(化名)正处在对手机“又爱又恨”的状态,她在一篇随笔中这样写道:“喜欢打游戏的同学打开视频软件,推送过来的总是英雄联盟新玩法,而喜欢养宠物的同学打开手机必然是各种萌宠的刷屏……这样一来,我们能接收到的信息便被单一化了,不幸的是这是我们无法控制的。”
这种现象被称为“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再加上,互联网平台熟练使用“大数据+算法”的方式精准推送,很多青少年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信息渠道越来越窄了。
“建立长效的监管机制,打造培养未成年人核心素养和传递主流价值观的新场域。”孙宏艳说,各平台应多方协作,建立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共同助力内容监管,根据未成年人的成长需求进行差异化定位与创新,进行内容上的精准分层与引流,给未成年人推荐更适合他们的内容,同时避免信息茧房带来的弊端。
当前,很多互联网平台都有“青少年模式”,但是,真正喜欢“青少年模式”的青少年并不占多数。
耿燕的女儿今年14岁,母女二人也曾因手机使用产生过矛盾。最初,耿燕的办法是不给女儿专门配备手机,同时家里的平板电脑、App等也都限制了使用时长,但后来发现,女儿找到了家里淘汰掉的旧手机,实现了手机自由。
“一味禁止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已经无效,我想到了各大平台推出的青少年模式。”耿燕说,刚一使用确实觉得干净清朗了:不安全的信息基本都隔绝了,家长也能有时长管理、独立密码设置等功能。但是随着使用的深入,耿燕发现,不同平台的“青少年模式”都存在不够精细的问题,甚至还有“一刀切”等现象,更缺乏家长个性化设置的功能。
孙宏艳进行的多项研究也发现,未成年人对“青少年模式”不认同的态度体现在音视频、游戏、数字阅读和社交等多个平台上,“这是因为目前青少年模式从定位到功能、内容等都比较模糊、粗放,不够精准与精细化,不能很好地覆盖未成年人的需求。”孙宏艳说,例如,“作为社交App的青少年模式是否应与短视频的、网络游戏的青少年模式有不同的定位与功能?在内容上是否可以更加细分?是否可以提供更倾向于未成年人社交与发展的内容?是否可以开发家校互通等方面的功能?”